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地图上找不到的“神秘”铁路-特种铁路
发布时间: 2025/8/12 8:04:43 来源: 点击次数: 3

在中国的版图上,有这样一些特殊的铁路,在任何一本公开出版的地图及交通图上,根本找不到这些铁路的身影,然而,它们在中国铁路交通的位置却是相当重要的,它们维系着国家的安全。这就是国家建立的若干条独立运营的特种铁路


本文将向大家解密一条这样的特种铁路,这是昨天的秘密,这是中国唯一一条由军人独立建设并管理运营的铁路。


在中国的大西北荒漠深处,蜿蜒着一条保密了近30多年的特种铁路,它就是通往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航天铁路”。直到1978年中国航天工业对外开放之后,才慢慢地向世人揭开了他神秘的面纱。


这条神秘的铁路承载着中国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次载人飞船运送到东风航天城,然后飞向茫茫的太空。


没有公路,机场也离得较远,这条铁路是航天城的生命线。曾经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曾经说过,没有这条铁路,便没有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今天。


这条铁路全长271km,有15个火车站,站长、火车司机、列车员、养路工,全是清一色的军人或军工,被称为中国最后的铁道兵。铁路全线裸露在戈壁荒漠的腹地,不靠近任何城镇,远离居民区,常年遭受风沙、高温、严寒盐碱的侵袭。除了几千名航天铁路的官兵、职工,很少为世人知晓。


1958年初,中国决定在甘肃省泊水地区的金塔县至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巴丹吉林大沙漠的深处建设一座导弹、火箭、卫星实验基地。作为基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兰新铁路清水站至基地的铁路工程,首先秘密开工。


1958年5月,铁道兵10师及部分3师、6师的官兵6300多人,被“军列”秘密拉到中国大西北,在一个叫“清水”,其实连井水都浑浊不堪的小站下了火车,他们被告知,不得告诉任何人干什么,不得与家人通信,不得向外人透露施工地点等情况。


铁道兵司令员李寿轩中将率领勘测人员,首先对线路做了空中侦察和地面踏勘,随后,在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的协助下,完成了线路的设计。


1958年,5月23日,铁路全线开工。


当年,铁路沿线没有一点人烟,没有一点绿色。风沙、干旱和奇特的昼夜温差使它成了一条生命奇缺的地带。施工几乎是在完全封闭、没有社会依托的情况下秘密地进行的。当时的施工机械很少,战士和铁路员工们轮锹挥镐,顶着风沙烈日,使铁路一米一米地往大漠深处延伸。


工期很紧,前面铺轨,后面拉道砟的火车就跟上来了,追着铺轨队伍的后头走,关键时刻,运路料的机车坏了,从兰州铁路局借调来的6名机车乘务员就到玉门、陇西、疏勒河等地借来日本人留下已损坏的蒸汽机车,昼夜奋战,将其修好,然后用来拉路料。


经过一年多的奋战,这条铁路于1959年4月27日铺通全线,1959年11月下旬通过国家验收,1960年1月16日,铁路正式移交给基地铁路管理处运营。


基地的铁路管理处是军职混编的单位,也是目前全军唯一在编的铁道兵部队。几十年来,铁管处管理的这条军事铁路安全运输了各种型号的导弹、火箭、卫星,安全接送了不少“特运专列”,运送了吨位可观的经济建设物资、战备物资、生活用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大到火箭、导弹,小至一砖一瓦、一棵树苗,都是由这条铁路运进基地的。


铁路沿线的风沙非常严重,风沙埋没铁路是常有的事,因此铁路每隔几公里就有一个“小点号”,孤零零的点缀在大漠上,这就是巡道、养路、清沙战士和军工们驻扎的地方。小一点的点号只有一两个人,大一点的点号可以驻扎一个连。每当沙漠埋没铁路的时候,“小点号”的铁路战士们就倾巢出动,展开“清沙”作业。战士们在前面清,火车就后面跟着走,271km的路程,有时火车要走上十几个小时


凡是接到特运任务,从接到命令开始,271km的铁路沿线的所有站场、桥涵,全部站满战士,一等就是十几个小时,随时待命、站岗、放哨,保证线路畅通。


航天铁路的东段,东风车站附近有成片的胡杨林,这种属于杨柳科的植物,在严酷的沙漠里,经历了风沙、干旱、盐碱的淘汰筛选,终于成为戈壁大漠植物中的佼佼者。


注:在目前公开出版的《中国铁路地图集》中,已经公开显示了该条铁路,但是用与其它铁路不同颜色标注。